施杞教授,1937年生,中国共产党员。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、主任医师、博士生导师,上海市名中医,全国名中医,香港大学名誉教授,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。
施教授倡导“临床乃医疗服务之本,科研乃学科发展之根,人才乃事业兴旺之源”,已经为中医药事业矢志不渝地奋斗了整整50年。
(一)情注中医,杏林春暖
施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,自幼受家学熏陶,酷爱中医。自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,留任于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,并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、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修,先后拜中医伤骨科大家石筱山、石幼山先生为师,并汇全国和沪上伤科名家之所长,发皇古义,致力创新,成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。
他不断弘扬中医骨伤科特色和优势,形成“以气为主,以血为先,祛瘀通络,内外兼顾,重在脏腑,整体调治”的学术思想,在诊治颈椎病、腰椎病、骨关节病、骨质疏松症、陈旧性骨折、脑外伤以及内伤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提出“颈椎病从痹论治”、“益气化瘀补肾法防治脊柱退行性疾病”等学术观点。先后治疗颈、腰椎病10万多人次,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。开发了治疗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新药“复方芪麝片”和“复方芪灵片”,实现了成果的原始性创新。建立脊柱病“围手术期”中医药治疗方案,发展了中医脊柱病学。
他编制了“颈肩保健操”,并与上海市委宣传部、上海电视台联合录制,并作为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,在上海市社区推广;编制了“脊柱侧弯体疗操”,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色诊疗技术项目,指导上海青少年脊柱康复保健(11所学校10559例),发展了中医骨伤康复学。
(二)继承创新,振兴中医
施教授连续三届(20年)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会长,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、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和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会长,并建立了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、脊柱病研究所与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研究中心”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
他围绕中医药防治脊柱退变性疾病和骨代谢性疾病开展了系列研究。近3年,率领脊柱病研究所承担科研课题31项,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(第1负责人)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、国家科技部“十一五”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7项国家级课题,获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,获实验室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。
率先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、风寒湿痹证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和大鼠椎间盘退变基因数据库,证明“益气化瘀补肾法”增加椎间盘内营养供应、抑制化学性炎症和局部免疫反应、减少细胞凋亡、延缓椎间盘退变。揭示“恢复脊柱平衡”的生物力学机制,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椎体骨质增生来源于椎间盘软骨终板的新机制。主持国际、国内学术会议15次,共发表论文228篇,被引863次,主编教材、专著26部。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并授权1项,开发新药5并转让1项。先后荣获部、市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7项、三等奖3项。仅2006年,就获得国家教育部直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、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。
(三)甘为人梯,善做伯乐
在人才培养方面,施教授实践着“身体力行,甘为人梯;因材施教,善做园丁”的准则。自2003年开始担任我校脊柱病研究所所长,在优化人才成长成才环境、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方面又作出显著贡献。
他总结出人才培养“1+1>2”的模式。其中前面的“1”是施教授对学生们所做的工作,主要是围绕一个“路”字,突出一个“情”字。后面的“1”是学生们在施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求真务实、开拓创新。从而达到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同步发展的境界。
他引领学生们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思路。每周教学查房,施教授总是结合每个病例,启发引导,循循善诱;在自己累到住院期间,还召集学生们到病榻旁修改毕业论文。他积极“铺路”,建成了全国一流的中医骨伤科现代研究平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,推动中医药人才走向世界。他既是严师,又是慈父,“于仁厚处用心,于术精处用功”是他赠送给每位弟子的人生格言。他时刻关心着学生们的学习、生活和家庭,让学生们感到研究所就是一个温暖的家。
为了学科的未来,他谢绝香港大学每月10万港元薪金的聘请,毅然承担起脊柱病研究所繁重的事务。他大力推荐青年科技人员到第二军医大学、香港大学、美国ROCHESTER大学、英国女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。施教授还三次让贤,向学校党委递交辞去脊柱病研究所所长的报告。施教授不仅在课题经费方面大力支持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博士,还自费为他购买出国作课题的机票。周博士矢志不移,系统研究了神经再生的机理,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。上善若水,厚德载物,周博士感触的说:“跟着施老师,我心理就踏实”。
辛勤的耕耘,换来桃李满天下。施教授先后培养博士后4名,博士生29名,硕士生37名。目前,已培养出一支吃苦耐劳、勇于创新的年轻创新团队,先后选派10位博士赴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日本学习、进修,已有12人任硕士或博士生导师,18人成为院长、所长或主任。培养的年轻学科带头人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、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称号。
“历史永远不会忘却曾经做出贡献的人。我由衷地希望弟子们青出于蓝胜于蓝。能为他们增加一份成长的动力,我也就很满足了”。这,正是年逾古稀之年中医大家施杞教授的肺腑之言。